• 中國各地民俗文化--武術

    滄州武術
      滄州市地處河北東南部,東臨渤海,南接齊魯,北倚京津,號稱京津南大門,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、商賈云集之處、人犯流放之所,人們習練攻防格斗之術以求生存,因此武術盛行。據統計,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、武舉人1937名,乾隆年間已成為華北一帶的武術重鎮。1992年,滄州被正式命名為全國首批“武術之鄉”。滄州武術歷史悠久,“源于春秋,興于明朝,盛于清代,清末民初甚為繁盛”。滄州的武術門派眾多,有八極、劈掛、燕青、八卦、六合、查滑、功力、太祖等53個拳種,占全國129個武術門派拳種的40.3%,各門派均具……[詳細]
    上饒自然門武術
      上饒自然門武術(第四批省級)上饒縣自然門武術,起源于晚清時期,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。由始祖當時世人稱之為“徐俠客”所創。經第一代傳人杜心五,第二代傳人萬籟聲,逐為世人所認知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,萬籟聲收當時在福建工作的上饒人秦臘生為徒,幷將所學悉心傳授,成為自然門第三代傳人。到八十年代秦臘生有緣選中還在學校讀書的上饒縣人呂瑜為徒,傾囊相授平生所學,使呂瑜成為自然門第四代傳人。至此,自然門武術在上饒縣廣為傳播,F在上饒縣自然門武術有一大批第五代傳人,他們潛心練習自然門武術,幷影響到周圍的人們,自然……[詳細]
    南少林武術
      廣泛流傳于莆田民間的南少林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主要種類之一,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術。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“林泉院”,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(557)。至唐朝初年,唐太宗李世民命封為大將軍的少林寺方丈曇宗負責懲治海盜,曇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廣帶領500僧兵入閩平亂,1平息后,李世民恩準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;寺名九蓮山少林寺,世稱南少林寺。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復明運動中,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圍剿焚毀,寺中武僧流散隱入莆田民間,于是少林寺武術開始在莆田傳承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。莆田南少林傳統武術種類繁多,……[詳細]
    袁州南廟武術
      袁州南廟武術(第三批省級)南廟,位于宜春市袁州區的東南。人民淳樸、剛直、勤勞、勇敢,由于地理、歷史條件關系,群眾武術活動日盛!赌蠌R武術》起于唐,盛于清,普及于解放后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練武者眾,習武者精,武術之鄉,形成已久。南廟武術,門類繁多,根深葉茂,它多為硬門拳、屬南拳之列。其特點:勢猛樁穩、剛柔相濟、套路簡樸、易學好懂。即可防身又能健體。主要套路:彈琴、四門、六肘、橫樁、1口等。改革開放以來,南廟武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。當地有了武術協會,各村、組、單位成立了聯合武術隊,大力開展群眾武術活……[詳細]
    武當武術
      武當武術的發源地在湖北武當山,其創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當道人張三豐。張三豐將《易經》和《道德經》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,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,以太極拳、形意拳、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。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,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,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,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。太極拳強調“先以心使身”而后再以“身從心”,形意拳講究“用意不用力,意到氣到,氣到力達”,八卦掌要求走轉圈“化意念足”,這些都體現了道家“包藏至道”以達“想推用意終何在,益壽延年不老春”的健身宗旨……[詳細]
    新前武術
      黃巖新前武術活動源遠流長,始于清乾隆五年(1739),至今已有270年的歷史。當時有一位身懷武藝,深諳武術之道的游方和尚來到新前定居,并設帳授徒,代代相傳。民國時學有成就的有七老本(牟村)、仁標和尚(七里)和方榮(溫州人)等人,新前武術自此繁榮,F有黃巖南拳、少林、洪拳、八卦等30多個拳種70多個套路。新前百姓崇武習武之風歷來興盛。習武健身的群眾約占人口的25%,其中七里村達到60%,許多家庭三代同堂習武。在新前這片土地上,曾出現了許多武術名師。民國時期牟村的七老本為人急公好義,憑著一身武藝,打……[詳細]
    自然門武術
      自然門武術創世至今約有一百多年歷史,始祖就是世稱“江南怪俠”的徐矮子,徐始祖乃四川人氏,綜其所學,對各種門派的武術潛心研究,并獨僻蹊徑熔合各派精純之長于一爐,始創獨特武術拳法,命名為自然門,近代兩代宗師杜心武,萬籟聲,在國民革命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。用其技藝屢勝洋武士、日本浪人,而使自然門功夫名揚海內外![詳細]
    微水武術
      微水村位于太行山東麓,為井陘縣政府所在地,現有村民六千余人。自古為軍事重鎮,兵家必爭之地,同時也鑄就和陶冶了微水人的崇文尚武鄉風。據考微水武術脫胎于古代祭祀神靈的社火活動,在形式上是圍成場子伴以鼓樂,在廟會和節日村民積聚的時候進行演練。微水武術現有文字可考的是民國二十三年“高氏”家譜記載明初洪武年間,高氏始祖高興世襲都指揮史(口傳系皇帝殿前戴刀指揮官),遷居微水后家族中習文練武者代代相襲。微水武術博大精深,內容豐富,經過幾百年的演練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特色。首先表演程序形式獨特。外出表演時要……[詳細]
    鹽山武術扇
      鹽山武術扇是武術與舞蹈完美結合的民間舞蹈形式。1919年發源于鹽山縣鹽山鎮劉紅廟村,后逐步趨于成熟。武術扇舞由男女各半組成,多時12人,少時2人。男演員古代武士打扮,持鞭或單刀等武術器械,舞蹈動作有箭步、弓步、跺子步、旋風腳等,灑脫大方,舒展樸實;女演員古代少女裝束,持綢彩扇,舞蹈動作有扭腰、大轉身、袖子步等,瀟灑流利,舞姿婀娜。男女邊歌邊舞,伴以民間管弦樂,給人以明快文雅之感。武術扇將武術動作的豪放與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為一體,兼顧陽剛和陰柔之美。其出場、變場、踩點、剎架無不透露出深厚的藝術功底……[詳細]
    南關村少林武術
      安次區是廊坊市兩個縣級行政區之一,地處廊坊市區南部。文化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,是著名的義和團廊坊大捷的發生地。南關村隸屬于落垡鎮管轄,東臨天津市武清區,西臨距廊泊路4公里,交通十分便利。南關少林武術會始創于清朝光緒年間,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當時為了拒外患、保家園、強體質,由本村一位名叫-的人,將少林武術與民俗融合,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操練方式,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民間花會,至今已傳承七代。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,南關少林武術會曾作為民間愛國組織參加了著名的廊坊義和團大捷。南關少林武術會以少林武術為內核,……[詳細]
    中華武士會(形意拳武術)
      中華武士會由李存義、張占魁等幾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條石“普度庵”舊址內始創,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,1912年遷至在天津市河北區大經路(現中山路)造幣總廠后院的一棟兩層挑臺式樓內,武士會設傳習所于中山公園內。中華武士會教授的“形意拳”和“八卦掌”是當時武術界的大拳種,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崇拜和拜師求藝者,使當時的中華武士會盛況空前,那時曾流行“南有精武會(霍元甲在上海開設的武館),北有武士會(中華武士會在天津開設的武術會所)”,創下了武術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。中華武士會的創始人李存義、張占魁等幾人于……[詳細]
    青城武術
      青城武術發源并流傳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區,受青城山區地形狹窄崎嶇之影響,手法多于腿法,器械多用短兵,以劍法、拂塵、鞭桿為代表。青城武術與道家文化緊密相連,源自漢朝,有著悠久的歷史。今年6月,青城武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植根于青城山水,青城武術輕靈飄逸、小巧連環、輕步行走,善在高低不平的山地環境攻防;其亦柔亦剛、以柔克剛,輕靈飄逸、舒展大方的風格,也是源自山水文化的影響。外練筋骨,內修性情,青城武術不僅僅局限于攻防手段,更重要的是磨練人的意志,加強身體、心理素質。近年來……[詳細]
    葫蘆潭畬族武術
      南平邵武市桂林鄉畬村葫蘆潭素有習武術的傳統。他們的武術,從來都是父傳子、兄傳弟,代代相傳。這里的蘭姓畬族人口不多,外出常受欺侮,因住居偏僻,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顧。為防身、抵御匪寇,免受欺侮,所有男子從小都學武術。他們的武術與眾頗不同,大多都是和日常生活、生產密切聯系,很有特色。他們打拳,有“紅拳”、“八戶頭”、“老漢澆糞”等名稱,如這“老漢澆糞”,其動作就是源于他們日常澆糞的動作,與平時在田間澆糞的實際動作很相似。他們的武器,不是什么刀 劍戟,也基本都是生工具和生活用品,如打棍、打扁擔、打凳(打板……[詳細]
    河間左把大奇槍
      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屬地:河間市類別:傳統體育、游藝與雜技河間左把大奇槍在北方武林中享有盛譽,習練者多,流傳地廣,特別是在冀中平原河間、高陽、任丘、肅寧一帶很盛行。左把大奇槍據傳為羅家槍(亦稱姜家槍,它因其獨特的、有反常規的左把握槍方式,易守難攻,毫無破綻的出招特點,曾經留下有槍械中遇左把不敢“扎”的威名。左把大奇槍從最初傳人少林派老和尚傳給西張莊村王老四至-李梅、李海以前,一直都是口傳、心記、身教授業的。李梅文武全才,用取長補短、兩優結合的方式成功地將散傳的口訣編撰了刀譜、拳譜和《左奇……[詳細]
    山后張武術
      山后張姓人遵循“不怕苦,不怕死,一生鍛煉”的祖訓,世代練武,尤精通南拳與齊眉棍術。到該村-張開榮(字文成),人稱“文成老本”(寧海當地稱會武術的人為“老本”),得到進一步發揚,山后張村人在日常的練習中,探討技巧,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齊眉棍術和南拳術套路。具體分棍、拳、腿三種![詳細]
    国产精品大陆高清,高清国语自产拍免费不卡视频,天堂版a中文字幕,亚洲无码二区东京热